您当前的位置:都市生活圈资讯正文

真名士自风流张伯英书法朴素秀逸古拙天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23 09:58:22  阅读:4615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人物简介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谱名启让、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白叟、老勺、勺叟。室名远山楼,小来禽馆。江苏宝穴人,清代光绪朝时举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身世于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别是张伯英、张仲警、张叔庚、张季遵)。也为出名画家齐白石的教师。

人物生平

更承其祖张达,其父张仁广(字溥原),纳赀为通判,居河南达30年。仁广善词章,尤喜书法,手不释管。伯英幼承庭训,弱冠时诗文、书法已锋芒毕露,伯英与其叔张从仁(字云生)年纪相若,幼年时一起就读于萧县李辅中家之私塾,受业于徐葵南先生,与其子徐树铮(字又铮)为同窗好友。塾师张永伟传教训,又跟从其外叔祖陈逊齐研习书画,后师从徐南葵,桂中行,冯煦等。

1887年,金坛冯煦(清丙戌探花,翰林院编修),应徐州知府桂履真(字中行)之聘,任徐州云龙书院山长。伯英时年17岁,遂为冯煦入室弟子,收获颇丰,被誉为后起之秀。

1902年清廷补行“庚子辛丑恩科”考试,张伯英与张云生赴金陵应试,叔侄同科中举,传为佳话。是年,张氏叔侄为坚持家计,开馆授徒,桂中行知府召伯英来彭城,假馆舍(徐州府学),常于槐下读书。

1911年,张伯英设馆于南京下关铁路局,与徐树铮同寓,伯英曾南游广州,复返南京,设馆数年而北上。

1914年,段祺瑞任陆军部长,徐树铮为陆军部次长,遂聘张伯英为秘书。

1924年第2次直奉战役后,段祺瑞为北洋政府暂时执政,张伯英任副秘书长。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作,张伯英目击官场的糜烂漆黑,决然引退,从此再不进入政坛。而开端了鬻字治印的书画金石生计。以艺术劳作追求衣食。1949年,在贫病中逝于北京“小来禽馆”中。

书法艺术

张伯英久居北京神武门烟袋斜街北官坊口,书斋号为“小来禽馆。”明代出名书法家邢侗,精于识帖,辑有《来禽馆帖》10卷。伯英曾得王羲之《十七帖》,帖中有“来禽”等语,又追慕邢侗,故称小来禽馆。上海人民出版社刊行的《宋拓王羲之十七帖》即为张伯英所收藏者,卷首有“宝穴张氏小来禽馆”印钤。

日军占据北京后,张伯英隐居不出,坚持了民族气节,日本人曾以10万银元购买《十七帖》,张伯英视若粪土,坚决回绝。张伯英晚年贫病交加,日子贫苦,犹醉心于书画金石,节操崇高清雅。张伯英与国内名家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张学良、林琴南、齐白石、容庚等往来亲近,且以精于品鉴金石书画出名于京津。

张伯英终身热爱书法,早年从颜体下手,再学魏碑,卓著成家。明清以来徐州书法界人才济济,构成彭城书派。彭城书派从来以北碑为宗,方劲古拙,蔚为风气。张伯英秉承彭城书派传统,又植根汉魂而化以苏、黄,笔力凝重,楷书结构紧敛而不拘束,字体规整规矩而有洒脱之致,用笔方圆兼备,宽博雄放,紧凑紧密。行书朴质秀逸,古拙天然,有夺人之效应。行草书亦能见其刚毅风骨。深沉功力出之于传统,行之于首创。遂以彭城书体名于当世,为彭城书派接武前贤之盟主。后又受康有为、包世臣等金石学派的影响,精习《张玄墓志》等北碑,骨格天然超凡拔群。

其又精于碑本评鉴,曾仿《四库概要》编制著有《法帖概要》七卷。其间列举了自宋至清帖刻512种,详细分析论及了各家书法门户的长处与缺乏,为我国书法碑本学界威望名著。自谓“平生无他技,惟承家训,辨书帖真伪无所失。”性耿介,重操行,对宏扬祖国民间传统文化奉献颇多,为时人所尊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