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都市生活圈资讯正文

当末日真的降临我想立刻回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15 19:03:36  阅读:9482 作者:责任编辑NO。杜一帆0322

1985年,一个31岁的研究员从加州理工学院辞职,决定奔赴洛杉矶,随身携带的一个剧本以及6000美金,带有极其强烈的宣告意义——他要在编剧领域开疆扩土,而且是白手起家。

从理论物理学研究转投科幻剧本创作,本身就是大胆而有想象力的念头。心下一狠,说做就做,果然闯出了名堂。

故事里的这位主人公列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怎么预想得到,他当年的这个决定,在三十四年后,与一场发生在中国的对谈的气质遥相呼应,是为“无想象,非未来”

和蒙洛迪诺站在一起,拙见出品人老田幽默打趣道:“像是月球被地球挡住了。

理论物理学家,光是听“理论”二字,大众难免自动关联到“空谈 ”二字。但他们的真实状态究竟是怎样的?史蒂芬·霍金是一例,行动受限但思考力和想象力自由。

作为霍金的好友,同样是做理论物理研究的蒙洛迪诺补充两个关键词,刻苦运气

“研究理论物理学的科学家,是非常刻苦的。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取决于运气,因为关于物理学的一些猜想,可能在数百年之后都会被推翻,甚至你也会推翻自己。所以他们的精神也非常值得赞扬。”

同为50年代出生的杨锦麟老师,引用《资治通鉴》一句,来形容他对蒙洛迪诺的印象:“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古之阿蒙(注: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今之阿蒙(注:蒙洛迪诺),相见恨晚,宇宙的深远奥秘,还须向他一一讨教。

为此,我们整合11月5日“致空谈者:无想象,非未来”对谈现场、11月6日专访,以及来自各位读者的关于“灵魂的21个困惑”,围绕“融而为人”“大哉问·想象与可能”“人·人工智能”“畅游宇宙,观照故乡”四个维度,为大家整理出一份对谈精选,以供飨食。

1.

融 而 为 人

拙见大家都特别好奇,霍金先生只是通过他的手指非常微弱的动作,就能发出这些完整声音,是有人在控制他?还是有别的技术不好意思跟别人讲?

列纳德其实是这样的:每次采访之前,我们会把问题提前收集好,整理给霍金先生,他会提前打出来,有时候也会让我帮忙,然后他再做最后的编辑。

所以他是有提前准备这些回答的。

我第一次跟他合作的时候,他可以用大拇指来操作鼠标,选择屏幕上字母,双击就可以打字了。后来随着病情的恶化,大拇指动不了,就给他配备了一个特别的眼镜,上面有感应器,随着他目光的移动,眼镜就开始帮忙找出来他想哪个字,眼镜也可以捕捉他下颚的动作,可以抽动一下下颚来确定某个字母或者单词,就是他想要的。

每次媒体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他点击一下,直接就开始播放准备的答案。当然每个答案看起来好像比较简短,一分钟可能也就几个单词,但是他前期要做的准备工作可能要花好几个小时。这也是能体现出他的意志力,即使他每次接受在放都是困难重重,要花很多的力气,但是他也没有放弃,从来就没拒绝哪家媒体的采访。

霍金在一次术后同蒙洛迪诺的合影

拙见霍金和您所有的著作里,都描绘了很多我们目前没有办法求证的事,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会质疑。您能理解这种困惑和无助吗?

列纳德当然,我百分之百理解,肯定是有这样的困惑。因为物理学有的时候比较深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完全明白,这个是能够理解的。所以做物理学研究需要一定的信念,可能很多年之后,你会改变想法,还有很多年想不明白的东西,要一直不懈努力地去研究。

拙见你刚刚提到了“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我整理出来四个字“融而为人”。现在我们非常真切的感受到,不同地方、不同国家的人,他们的差异越来越少,相同的地方慢慢的变多。所以当我们在谈未来人工智能,在谈科技,甚至在谈地球人、外星人的时候,只有融合的,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相似,越来越看对方像照镜子一样,才能看到更多相同的地方,这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吗?

列纳德确实是这样的,我觉得现在整个社会,正在不断趋同,现在世界也是越来越小,我们大家可以越来越快地抵达世界的另一端,还有通过互联网等等手段可以更快进行沟通。

我知道中国人也会玩美国社交网络还有看美国的电影,美国人也开始了解中国的文化,比如现在美国很多人都在玩中国的抖音,也在读中国科幻小说,能感觉到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肯定还会有一些差异,跟着时间流逝,我相信趋同的趋势会进一步加速,之前有人说,未来的世界就是一整个国家,我们不用再去发动任何战争,生灵涂炭等等,以后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2.

大 哉 问 · 想 象 与 可 能

拙见有句话说“人类在动物种类的进化史中,是后来者,人仅仅是暴发户”。因为我们有了经济的支撑,有了科技的助力,我们有了欲望的膨胀,不仅仅宇宙在膨胀,人类的欲望也在膨胀,所以就形成了地球的主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该谦卑一点。

列纳德人是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举另外一个动物就是蚂蚁。假如说有一群蚂蚁现在在一个叶子上,他们想爬到另外一个叶子,但是两个叶子中间有一个空隙,它们要自己构建出来一座桥梁,但是又没有工程师和建筑师,它们就需要自己不断地摸索,以自己的方式来进步,形成这样一座桥梁,跨越中间的空隙。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蟑螂,蟑螂在人类出现数百万年之前就出现了,我相信它将继续存在数百万年。所以这样来看,其实人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拙见人类能够有今天,应该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算是一个偶然的结果?

列纳德虽然说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比如人类在野外并不是生存能力最强的动物,但是我们现在发展的非常好,还在于我们学会了合作,我觉得这个是人类一直要谨记的一点,正因为有合作,所以人类才可以走到今天。

拙见既然这样一个世界是随机的,那么宇宙的真理是唯一的吗?如果宇宙的真理是唯一的,那这样一个世界就不是随机的。如果说宇宙的真理不是唯一的,那还去做科研探寻真理,还有意义吗?

列纳德其实,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探究世间有没有唯一的真理。所以我不会因为是不是真的存在唯一一个真理就选择或是不选择这个科学研究。

之前霍金先生提出一个“M理论”。这个理论是否真实,是否可行,都还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还是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因为进行科学研究的意义,就是把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造福人类。

M理论

3.

人·人 工 智 能

拙见很多人读完《时间简史》,觉得人类很渺小,在浩瀚的宇宙里,能力确实很渺小。那么我想提问就是,教授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可能思维上会比较理性一些,会不会觉得我们人类追求金钱物质或者情爱,没什么意义?

列纳德其实人类对物质、情爱等这些追求,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自身,放在这个宇宙来说这些没有太大的意义。我并不是说人们追求金钱还有情爱就是肤浅,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影响到未来宇宙,我们更多时候是感觉释然和放松。

有了这个思维之后,我们能采取一种比较健康的放松的心态。如果你感觉自己走到了一个死胡同的时候,你要退一步意识到,现在所有的状况对于周来说都不算什么,我们也会是一个点。其实跟宇宙相比的话,这些东西好像看起来没那么重要,所以心情也自然会放松一下。

拙见据预测,未来10到20年,人类有60%的工作会被AI取代。在您的新书《弹性》中提到“弹性思维”。这种思维是否就是衡量未来生存能力的标准?

列纳德分析性思维(受我们意识控制的思维)其实是分为两端的光谱,在最左端是逻辑思维,在最右端是非逻辑性思维。

逻辑思维主要是根据一些规则然后来做多元化的分析,同时你在研究过程中,你要先做一个假定,“如何从A打到B”,打通这条路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种逻辑性思维的研究方法对于解决过去的问题是非常有用的,现在的计算机通过编程,然后一步一步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但是非逻辑思维,更多的是针对不知道要通过哪种途径解决的问题。我们先要熟悉和学习,这样的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渐渐接受这样的一个问题的存在,然后慢慢再找出一个解决的途径。在过去几年,非逻辑性思维的学习方面有非常大的进展,特别是关于一些新型概念,比如说神经网络学习,深度学习,这两个都是计算机研究以及AI研究的一个焦点项目,传统的计算机是做不到这些的。

虽然说传统的计算机可以取代人类完成一些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比如列出一个菜单,操纵机器人来控制汽车的制造等等,但是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是无法替代的。比如说各位正在从事的写作,再比如说创作一部交响乐,研究物理学等等。随着技术的变化,人类的工作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

广东粤剧院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

拙见《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这本书中提到,随着量子霸权的实现和应用,未来人工智能会达到一个奇点。届时,弱人工智能会变成强人工智能,然后会有具备自我意识和具备人类的弹性思维,然后想问一下教授:您认为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如果发生的话,我们要如何去应对一样?

列纳德《奇点临近》是一本非常棒的科普类书籍,其实这本书面向的是爱好者,根据一些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他们知道在未来至少十年到二十年,其实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我记得这个书里写的是在2029年,这个奇点可能就要达到,细节我不太记得了,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把奇点的影响夸张化了,而且论证的整个感觉也不是特别严谨,可能从哲学角度来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的话,反而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

从现实角度来讲,我知道现在硅谷的一些信息技术公司,他们说如果把机器制造得足够精密复杂,机器可能会产生一些意识,但是我依旧认为,科学家首先对于自我意识的认知也不是很充分,所以即使对这个机器有了自我意识,我们可能也意识不到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

那么,我觉得这个事件的出现会在非常久远以后了,我们现在还预见不到这么一个阶段。

4.

畅 游 宇 宙,观 照 故 乡

拙见教授对宇宙的一个探索和思考,也会以故事文本为载体,有一个提法就是“科幻文学的想象力可以推动未来的发展”,您是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列纳德确实,科幻文学的想象力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因为科幻小说也是基于一些物理学的理论规律,很多小孩子刚开始还无法学习深奥的物理学知识,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就是源于这些科幻小说,更容易上手,由此他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我小的时候也是属于这种情况,在物理学方面比较超前,当然我的学习兴趣也是由科幻小说来做启蒙的,渐渐一步一步走向物理教材的研究,最后到理论研究。

蒙洛迪诺的编剧作品一览

拙见前段时间国内有个新闻是“量子波动速读”,1至15分钟就能看完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籍,很多家长都会相信这个卖点,让自己孩子去上这样的课程。拿一些前沿的科学概念来忽悠大众骗取钱财,不知道美国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列纳德量子波动速读?我觉得这应该就是一个骗局。美国其实也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如果人们不太了解科学的话,可能就会被一些伪科学或者是造假术所蒙骗。因为多数人还是希望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捷径的,比如说变漂亮、变聪明、变强大,变得更性感等等。

通常的情况下,政府会尝试干预的。制造伪科学或者是伪技术的企业,如果他们不够小心,政府是可以抓住他们的漏洞,然后请有关部门来介入,最后让他们停止这些商业行为。

但是更常见的情况是,很多时候,有些企业就是能巧妙地规避一些规章制度,继续这样经营下去,还有人源源不断地为伪科学付费。所以我能感觉到现有的规章制度不足以保护普罗大众,很多人还是会把钱花在一些无用的东西上。

拙见那么对于不是非专业领域的人来说,理解物理学宇宙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

列纳德读者关心人从何而来、宇宙是如何产生的。我觉得了解一些背景知识还是有用的。就如你刚才所说的“量子波动速读”,要是没有基础的物理学知识,就非常可能被蒙骗。

虽然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这门科学的关系不是很紧密,但是我们的政治还有社会等所有的活动,还是与科学息息相关的。比如说出来了这么一个事情,政府就需要决定怎么样来应对。

拙见有句老话说“知道的越多越无知”,想问一下教授,您在物理学的探索和研究,有没有感觉自己渺小过?还有没有感觉自己有时候好像一无所知一样?

列纳德面对这样浩瀚的宇宙,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参透了某个真相,变得非常兴奋,然后想进一步去探索。但是很多时候如果跟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交谈,他们会告诉你:我们其实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人应该稍微谦逊一些。

因为有太多东西我们不知道,而且就算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东西,可能在100年之后被证伪,现在的很多前沿科技,关于物理学的一些认知,可能在数百年之后都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一直保持探索、验证。

拙见您一部分的写作工作就是,把复杂的物理理论普及给大众,想问一下您在这个由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有遇到过瓶颈期吗?有没什么写作经验或者是建议分享给同样是普及读物的作者?

列纳德把复杂的理论转化成通俗的故事,整个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一个大瓶颈,因为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并不是很容易。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把握住人性,然后知道要怎么吸引大众了解物理学知识。我会建议同样想写简易版物理学书籍的同行,不要陷入几个陷阱:

第一,不要太沉迷于个人研究。很多物理学家的学识渊博,但在写书的时候过于痴迷细节,其实读者是不太关心这些信息的,你只要把这个大方向的概念呈现出来,这才是大众更想要得到的。

第二,你在研究或者是写书的过程中还要了解整个大背景。面对一些有争议的理论,你如果一味推崇你所信任的这个观点,我会觉得有点反感。所以我觉得在写书之前,可能有必要进行一个市场调研,你要对大众的接受度有一个相当的了解之后, 你再开始着手。

第三,你一定要面向你的读者。你要知道他们想了解的是什么,你写的这本书不是面向其他的物理学家,所以在写出的过程中还是要心系读者,也就是大众。

拙见知道了宇宙的终极答案,能给我们大家带来幸福吗?

列纳德有的人觉得知道了真相之后过于残酷,其实对我来说,知道了宇宙还有科学的真相之后,我并不会感到不幸福。有时候我感觉自己作为浩瀚宇宙中的一员,本身比较渺小,个人的成功和失败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也就不会过分伤心或难过。

我还是认为,对于是否幸福的感知,还是应该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要因为外界的人告诉你“你是怎样的”而影响你的幸福感。

拙见曾经有媒体问过霍金三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爱的奥秘是什么?还有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列纳德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爱。至于爱的奥秘,说实话我也不知道,现在也不好回答,可能我还没有参透。

如果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话,我也不会做什么特别的事,我可能还是按部就班地过每一天。因为我一直都在本本分分地做我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也清楚自己的寿命和时间有限,所以我也不太去做我不喜欢的事情,不会对未来做过多的投入,更多的是活在当下。

当然,如果你跟我说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就想赶紧从广州坐飞机,回家去看妻子和孩子,跟他们一起面对末日的到来。

拙见谢谢您,教授。

当蒙洛迪诺说起“如果明天就是末日,想马上飞回家”时,这个答案解除了大众对于精深领域专家的神秘想象,让人释然一笑,我们是因为务实而获得幸福。

拙见以“宇宙”作为首站,和物理学家一起聊宇宙、看地球上的子民。至于为何“致空谈者”?老田解释说:

很多人在梦想宇宙,很少人触摸星空;很多人在贩卖没有太多价值的知识,很少人去寻找智慧的源头;很多人倡导未来,很少人在未来的维度审视历史的结构。

我们习惯了在别人制造的信息泡沫里窒息,但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在泡沫折射的环境里寻找自我价值,并时刻思考,我们和机器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那么,“致空谈者”从广州出发,将由下一座城市继续接力。第二站,古都西安。

12月8日

西安站

拙见携手“刘胜军微财经”

“致空谈者——非经济,不跨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