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都市生活圈资讯正文

现代科学技术在出土竹木漆器维护中的运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09 17:41:16  阅读:1465 作者:责任编辑。陈微竹0371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为人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春秋、战国、西汉等时期的竹木简牍和木漆器等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

竹木简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载体,出土简牍是文物考古和研究人员最钟爱的“历史讲解员”。木漆器的造型设计、雕刻水平、漆工技术、绘画艺术等都是世上绝无仅有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土了大量饱水竹木漆器,像长沙马王堆汉墓、荆州天星观楚墓、湘西里耶一号井等等出土的器物。这些竹木漆器深埋在地下,经过漫长年代,其保存状况普遍较差。特别是出土于南方的竹木漆器常常被泥水包裹,经历地下水千年浸泡,本体糟朽,轻轻一碰就可能毁灭。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修复这些国宝,曾经是困扰考古界多年的难题。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就开始了出土竹木漆器的保护修复和科学研究。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出土竹木漆器保护修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解决了我国出土饱水竹木简牍类文物及木漆器文物上存在的变色、饱水、糟朽、干缩变形等病害以及考古整理等共性关键问题。

江西东晋雷鋽墓漆槅保护前

江西东晋雷鋽墓漆槅保护后

出土竹木漆器的保护修复过程最重要的包含分析检测、脱色脱水、干燥矫形、胎体修复和髹漆彩绘5个步骤。

这里简要介绍出土竹木漆器保护修复的关键环节——分析检测和脱色脱水。

分析检测

文物的分析检测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文物的病害诊断和评估;另一方面是文物的信息提取和价值挖掘。对于竹木漆器的分析检测,不但可以了解胎体的材质和糟朽程度,以及古代髹漆工艺,同时还对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脱水方法、修复工艺和材料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通过分析检测能够得到更多关于古代胎体的制作流程与工艺、髹漆工艺等传统工艺信息,因而可以更好地挖掘其历史和科学价值。竹木漆器修复前,采用高光谱图像分析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荧光仪、X射线衍射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激光拉曼和离子色谱分析仪等高端设备对其进行病害综合评估和信息采集;竹木漆器修复中,采用库卡雕刻机器人等高科技手段辅助文物修复。

木漆器脱水

饱水木漆器在经过了以千年计的地下埋藏过程后,其主要化学成分都已发生严重的降解,成为海绵状物,在自然干燥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会发生明显的收缩。饱水竹木器漆的脱水定型工作对于其长久保存很重要。清洗完成后,根据文物的糟朽程度进行脱水处理。常用的脱水方法主要有自然干燥脱水法、明矾填充脱水法、真空冷冻干燥脱水法、聚乙二醇(PEG)填充脱水法、蔗糖填充脱水法、乳糖醇填充脱水法、高级醇填充脱水法、密胺树脂填充脱水法、乙二醛填充脱水法和醇-醚连浸脱水法等。

乙二醛填充脱水法:乙二醛填充脱水法研究始于1973年,由湖北省博物馆陈中行先生原创,1988年通过文化部成果鉴定。此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对此办法来进行了优化完善。这一方法对于饱水木漆器脱水具有普适性,具有可重复处理,操作非常简便的优点,在中国饱水木漆器保护应用领域尤其是饱水漆器保护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如湖北云梦睡虎地、江陵望山、随县曾侯乙墓等出土的饱水木漆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对湖北荆州、长沙马王堆、云南羊浦头、北京老山等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饱水木漆器使用乙二醛方法脱水。

湖北江陵天星观二号楚墓莲花豆保护前

湖北江陵天星观二号楚墓莲花豆保护后

器物清洗后,表面进行保护处理,再浸泡于40%乙二醛水溶液中脱水,不定期的监测器物重量变化和乙二醛溶液密度,当器物重量不再变化,乙二醛渗透达到平衡时,基本可以判定脱水完成。结合CT断层扫描检测器物内部密度变化情况,进一步验证乙二醛渗透情况。最后对器物进行交联聚合,使留存于器物中的乙二醛与器物胎体内物质发生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化学反应,进而起到填充加固器物形体的作用。

简牍脱色

简牍脱色的目的在于使简牍本身的颜色得以恢复,简牍上的古文字通过肉眼可以清晰识读。脱色后通过摄影所得到的清晰图片,将有助于古文字的研究。脱色主要方法可大致分为:草酸法、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法和连二亚硫酸钠法。连二亚硫酸钠法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首创,这一方法在简牍保护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如荆门郭店楚简、湖南虎溪山汉简、云梦睡虎地汉简、随州孔家坡汉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湘西里耶秦简等则使用的是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

走马楼三国吴简使用此法处理后,古文字通过肉眼可以清晰识读。

简牍脱水

饱水简牍出土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加速了胎体的降解速度,在自然干燥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简牍会发生明显的收缩、变形甚至损毁。因此,饱水简牍的脱水定形工作对于其长久保存很重要。现脱水主要方法可大致分为:乙二醛填充脱水法、乙醇—乙醚脱水法和乙醇—十六醇填充脱水法。乙醇—十六醇填充脱水法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首创,现已申请了国家专利。脱水中的主要材料乙醇,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易挥发,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十六醇化学特性稳定,具有憎水性,对人体无毒,可直接接触。十六醇作为脱水的填充材料,即使发生了降解,由于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分子量小,降解后的产物也很简单,且可以预期,同时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在未来采用更好的保护技术时,填充在简牍内的十六醇不会成为障碍。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不断利用科技手段,努力探索创新,提升了我国出土木漆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的整体水平,安全有效地保护了文化遗产,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为国内26个省市120多家文博单位提供文物保护技术支撑,累计实施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里耶秦简、荆门郭店楚简以及河南长台关战国楚墓、江西李家坳东周墓、房山金陵遗址、河南长台关楚墓、马王堆汉墓等出土文物抢救项目120项,包括7000余件竹木漆器、13万枚竹木简牍,实施修复的简牍占全国出土饱水简牍的70%以上;实施修复的木漆器约占全国已修复总量的60%。

编辑:蔡 苧

审核:张 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