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都市生活圈资讯正文

一起走过的日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06 03:24:42  阅读:8358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不知不觉间,和艺术节现已一起走过了十多年的日子。翻检回想,第一次与“艺术节”密切接触的时分,我仍是复旦中文系的一名研究生。就是在那个秋天,每周差不多都会有3-4天晚上,从城市东北角的武川路倒几辆车来到市中心的各大剧场——兰心、美琪、话剧中心,偶然还会有大剧院……每每在月朗星稀的深夜回到睡房,拖着一脸茫然的室友回想方才看过的戏,室友睡意蒙眬地问我:“这么密布的看戏频率,你不会审美疲劳吗?”我笑笑答复:“人生可贵几回狂。”

十多年曩昔了。从学生到踏上工作岗位,或深或浅地加入到艺术的创造之中。每年的十月,由于艺术节而变得有些不同,好像也成了常态。看的戏渐渐的变多了,看戏的频率渐渐的升高了,与艺术节的接触,也渐渐变得密切了。

每年的艺术节,好像都有些新的相貌,而始终不变的感触是——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厚了。翻阅本年的艺术节表演剧目单——戏曲、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试验戏曲……让人有一种时刻不够用,恨不能一起出现在不同的剧场才好的感觉。

节目单越来越美丽,看戏人的心态也在渐渐地改动。今日走进剧场,咱们赏识的不单单是台上的艺术。剧场自身,也能阅览的建筑艺术。水晶宫般晶莹剔透的上海大剧院、如艺术之花怒放的东方艺术中心、浓缩了前史与当下的文明广场;还有充溢了古典气味的上海音乐厅、我国大戏院、兰心大戏院……金秋十月,咱们被艺术围住。

“盛会”的感觉也渐渐变得鲜明晰。更多时分咱们把在剧场、论坛的团聚视作一次“艺术的邀约”。沟通、畅谈、磕碰,相同的或是相左的定见在这里会聚。“泛艺术、大文明”的概念让艺术节突破了台上台下、场内场外的壁垒。

当然,作为一名艺术节的忠诚拥趸,更令人高兴的改变是——咱们离艺术的间隔越来越近了。

成长、日子在普陀区的我,曩昔看戏,多半是要“翻山越岭”,跑到市中心、或是浦东。而现在家门口居然也有“好戏”看了。普陀区文明馆里的《意大利金牌萨克斯四重奏上海音乐会》,让不少提到萨克斯就想到《回家》的人有时机得以从头审视这一前史悠久的西方乐器。

国际尖端大师不只走到家门口、还被热心地请到了家里。而许多一票难求的经典艺术作品,也以一种拼盘组合的方法,出现在了“艺术天空”。《传承立异——上海经典舞剧集锦展演》在名不见经传的长征社区文明中心演出,大约也会让许多人意外。其他暂且不说,就是轰动一时、一票难求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也满足让人充溢等待了吧!

今日,咱们不只在大剧院、歌剧厅赏识艺术,也在广场、社区、校园,接触不同的文明。艺术,不再居高临下,而是俯仰可拾,如呼吸般天然充盈在日子之中。一起好像也在不断地引导着咱们,寻觅与艺术之间最惬意的共处方法。

遽然想起十多年前,室友的那个问题——“你不会审美疲劳”吗?今日,我能够十分肯定地答复:“不会!”非但不会,反而越来越沉浸其间,不能自拔!(杜竹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