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都市生活圈资讯正文

金庸许多笔名的由来高二曾以查理为笔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03 18:29:50  阅读:9207 作者:责任编辑NO。姜敏0568

金庸原名查良镛,除了写武侠小说,他还创办了《明报》,当过编剧,做过导演,写过报纸专栏,干过翻译,所以他运用过许多笔名。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可考的金庸的笔名,就不下20个。

“金庸”当然是 查良镛笔名中最闻名的一个了,名望大到盖过了原名,可是假如有人当面称号他为“金先生”,那代表你对他知之甚少,金庸或许不会答理你。“金庸”这个姓名众所周知是他原名中的“镛”字分拆而来,分拆起名这种事很常见,他的堂兄查良铮便是将“查”分拆,改“木”为“穆”起的笔名,大名鼎鼎的诗人“穆旦”是也。《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为流亡也是将“杨”字分拆,改“木”为“穆”,化名穆易。

金庸写影评专栏的时分,起了一个女性化的笔名“姚馥兰”,其实便是“YOUR FRIEND”(你的朋友)的音译罢了。

金庸还用过“姚嘉衣”的笔名写专栏,这个姓名和他的女神夏梦有关。金庸其时拍《王山君抢亲》,他是导演,夏梦反串做男主角周文宾。有一次夏梦得知金庸便是报纸上的“姚馥兰”,便幽默的称号他为“姚家阿姨”,这四个字念快了便是“姚家姨”,金庸为留念女神开的金口,灵光一闪便有了“姚嘉衣”这个笔名。

金庸做编剧时用的“林欢”这个笔名,这个姓名听说同他的第一任妻子杜冶芬有关。“查”和“杜”都有个“木”字,双木成林,所以金庸起的这个笔名姓林,至于“欢”,那是对婚姻美满幸福的期许。期望是夸姣的,可是适得其反,这场婚姻以离婚收场。这个姓名的由来是杜冶芬的弟弟说的,可是金庸同他姐姐离婚数年了还在用这个笔名,好像说不过去。反观夏梦原名杨濛,“杨”也有一个“木”字在里面,是不是和夏梦有关更可信一些呢?

金庸用过的另一个笔名“林子畅”应该也是在这一时期。“林”的由来同上,至于“子畅”,应该是“子女欢乐”的意思,这里面包含了金庸对儿女最为简略的期望。惋惜这个期望他也没有完成,他最喜欢的大儿子查传侠在英国读书期间上吊自杀,听说一是为情所困,二是其时金庸正同第二任妻子朱玫(查传侠生母)闹离婚,生性灵敏的查传侠挑选了用这样极点的方法离开了人世,年仅18岁。林子畅这笔名,后来也省掉为“子畅”,乃至“畅”,总归,“欢乐”是重要的。

金庸第一篇见报的文章《一事能狂便少年》宣布时还在念高二,用的是“查理”的笔名,听说是他的教师给起的。“查理”与他的原名查良镛音近,又都带一个“查”字,又显得洋气,姓名的由来大略如此。“查理”这姓名他1947年在《时与潮》杂志做时还不时运用。由于姓查,他在刚入《大公报》的时分人称“小查”,所以金庸也用过“小查”、小渣、小喳这些笔名。

金庸的小名叫宜官,是祖父给起的。“官”是海宁一带对小孩子的美称,2000年时金庸在《收成》宣布的自传性质的散文《月云》,主人公就叫宜官。(《书剑恩仇录》里的陈家洛也是海宁人,他家的仆妇称号他“狮官”。)《东南日报》做修改时他用过“宜”这个笔名,这个姓名后来他到了《大公报》也偶然用过。在《时与潮》杂志期间,他又用过“宜孙”“徐宜孙”这两个笔名,前者大约是为了思念祖父,后者加了一个“徐”字,“徐”是金庸母亲的姓,他后来又用“徐慧之”做笔名给《明报》写《明窗小札》专栏,应该是为了留念母亲。(《书剑恩仇录》里面,陈家洛的母亲也姓徐,叫徐潮生。)金庸在《新晚报》期间用过“乐宜”的笔名,大约是期望自己高兴?他第三任妻子恰好叫林乐怡,也算是缘分吧。有人置疑是否金庸此刻是认识了林乐怡才用的这个姓名,呵呵,金庸用这个笔名是在1952年左右,而林乐怡1953年才出世。

金庸在《明报》宣布过不少爱国社论,除本名外,《自在谈》专栏的“黄爱华”“华小民”都是他用过的笔名,这写姓名照字面意思了解就可以了,黄炎后代爱中华,中华一介小民。

此外金庸在不同时期还用过一些不为人知的笔名,多数是用来翻译著作时选用,如“白香光”和省掉版的“香光”、“光”,还有“温华篆”等,这些笔名的由来就不得而知了,只能胡乱猜测,“温华篆”是否是在温哥华编撰的?可是“白香光”实在是想破头也想不出来,也无从考证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