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都市生活圈资讯正文

穿越时空的正能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03 15:21:35  阅读:8134 作者:责任编辑NO。石雅莉0321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连续时刻最长、保存规划最大、维护最为无缺的释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誉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前史文明,每年招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赏识赞赏、调查学习、乃至是忠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咱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儿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岩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修建、前史图片、前史遗址等等。在咱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前史画卷,咱们将用充溢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前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前史说话”,让咱们聆听到绘画的声响,让声响传递美丽的绘画!

年少时,教师在课堂上教导要懂得协助弱者,舍己救人。时隔多年,从事这份作业后才知道,早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就已经有一位思维家以此法来度人了。他,便是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在未成佛前的很多世轮回中有过许多的传奇阅历,咱们将它称之为本生故事,《萨埵太子本生》便是其间的代表。建于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的第254窟是莫高窟前期洞窟之一,窟内存有多幅优异的释教美术著作,而绘于南壁的萨埵本生故事显得分外有目共睹。

《萨埵太子本生》在《金光亮经》、《贤愚经》等多部佛典中均有呈现。故事叙述:摩诃罗檀囊国国王有三个儿子,一日入山玩耍,老虎将三太子吃掉。二兄还告爸爸妈妈,国王及夫人赶至山沟,抱尸痛哭,遂拾掇遗骸起塔供养。

莫高窟共绘有《萨埵太子本生》16幅,自北魏至宋均有表现,但尤以第254窟的著作艺术性最高。画面上段中部为三个太子遇见饿虎,右上角画萨埵投崖,右下角为饲虎,左下角画二兄见尸骸并还告爸爸妈妈,左上角画爸爸妈妈抱尸痛哭和起塔供养。

莫高窟第254窟 萨埵太子本生图 北魏

简略的说,敦煌岩画的构图阅历了由单幅画到异时同图,再由连环画到经变画的开展过程。第254窟的《萨埵太子本生》即采用了异时同图的表现形式,它把一个复杂多变的故事用巨细不同的几个画面交叉组合在一幅图中,各情节间再用山石树木作以区别。其间,捐躯饲虎的情节无疑是此幅岩画的中心,也是构图的主体。画面中,啖食萨埵的饿虎与标志天国的白塔,安静慈祥的萨埵与抱尸痛哭的双亲均形成了明显的比照。整幅著作构思奇妙、主题杰出,彰显出画师高明的艺术造就和一起的匠心精力。

这一时期的岩画,基调浓重火热,多运用红、青、绿、黑、白等颜色涂饰墙面。图中人物的描写更是学习了印度的“凹凸晕染法”,概括屈如铁丝,遒劲挺立。肌体用深色绘染外缘,中部拱起部分逐步变浅,并用白粉提点最亮的部分,以求增强立体感。但虎的表现则有所不同,与华夏古代墓葬中虎的造型较为附近,采取了平面装修的处理方式,造型细长美丽,在艺术方法上与汉代画像风格一脉相承。能够看出北魏时期的莫高窟岩画,既承继了中国传统民族岩画的特色,也汲取了印度及中亚各国的释教艺术源泉。它注重对人物心灵的刻画,以丰厚的想象力和高度的艺术夸大,发明出了气韵生动的新时代美学。

“仁”和“静”是释教与儒家一起爱崇的道德,它不光影响到敦煌区域的释教开展,还表现在莫高窟前期的艺术创作中。时至今日,痕迹仍然,当下所歌颂的健康达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不正是2500年前佛陀倾诉的舍己救人这一思维的实在表现吗?

(来历:敦煌研究院文明宏扬部,作者:刘文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