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都市生活圈资讯正文

周功鑫用成语故事为孩子翻开中华历史文化的一扇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03 13:30:06  阅读:6117 作者:责任编辑NO。邓安翔0215

怎么用成语故事为孩子翻开中华前史文化的一扇窗?11月1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讨所创设者周功鑫走进宋庆龄校园,和来自30余个国家的1300名中外教师一同从成语故事学习中华前史文化。

11月1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讨所创设者周功鑫走进宋庆龄校园。本文图片 宋庆龄校园

“回到成语故事的那个年代”

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时间间,周功鑫成功策划了数次颤动华人世界的大展,其间尤以将分隔360多年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最为闻名。她还开两岸故宫互访先河,推进两岸文物沟通。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退休后,周功鑫主编出书的《图说中华文化故事》相同引起许多重视。这套书犹如一座“纸上博物馆”,经过鹦鹉学舌、鹬蚌相争、物归原主、负荆请罪、坐而论道、自告奋勇、囤积居奇、市道之交等等成语,宏扬中华文化。

“成语故事具有史实的内在,也便是在古代真真实实发作的作业。这些故事多会集在战国和汉代,也是前史上风云际会、事情频频、各种特质人物辈出的年代。”

周功鑫说,她们的研讨团队分别从文献材料、考古文物材料下手,将成语背面所包含的丰厚前史文化资讯,如古人的衣、食、住、行及日子场景等用图画出现出来,企图让孩子“回到成语故事的那个年代”。

“要回到那个年代,不能乱画,要做讲究。所以咱们图画里的每件东西都是有来历的,有出处的。”她以成语“物归原主”为例。在《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中,该成语图画故事中盛食物的“豆”,原形来自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皿——“错金卷龙纹豆”;饮酒器“觯”,原形来自北京大学赛克勤考古与艺术博物保藏战国时期铜觯;画中人物托着的“漆盒”源于“湖北江陵县雨台山354号墓出土漆盒”,放在地上的“席案”则参阅湖南省湘乡牛形山楚墓出土彩绘圆涡纹漆案。

2018年11月初,由周功鑫创建的“图说中华文化Online”正式上线。该渠道结合动画、游戏以及互动文物学习等多元前言内容,让更多孩子有爱好去长时间体系地知道与学习中华文化。在讲座现场,她播放了“鹦鹉学舌”的动画视频,引来宋庆龄校园的孩子们极大的爱好。宋庆龄校园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娜告知汹涌新闻记者,她很喜爱这个动画故事,也很喜爱“有什物看”、“有动画看”的学习。

在讲座现场,周功鑫播放了“鹦鹉学舌”的动画视频,引来宋庆龄校园的孩子们极大的爱好。

接近“活”起来的文物,宏扬中华文化

作为服务博物馆作业40余年的学者,周功鑫一向致力于中华文化的遍及、推行和传承。“博物馆教育不同于校园教育。在博物馆,咱们能看到精巧的保藏。但假如你要知道那个东西,是要有人带领的。”

怎么接近这些保藏?周功鑫以为除了导览,还有各式各样的活动。面临宋庆龄校园的师生们,她叙述了1989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创设“活动与构思”儿童文物研习营的阅历。“这个研习营期望寓教于乐,让小朋友能在玩中学习,在活动中既动脑又着手。”周功鑫说,“活”起来的文物让孩子们从一开端的单纯猎奇,到后来活跃探究,直至最终自动自发学习。

对孩子进行中华优异传统文化教育,是周功鑫的工作,也是宋庆龄校园一向在探究和实践的内容。听了讲座后,宋庆龄校园小学四年级学生陆诗慧说,教师们不仅在课堂上,也会在课外活动、作业坊中讲到传统文化:“三年级的时分,咱们有一次做海报。每张海报上都是一个前史故事,咱们每个人都谈谈对里边人物的了解。”

周功鑫“纸上博物馆”、“线上博物馆”的理念也让宋庆龄校园的教师们收成很大。宋庆龄校园我国部初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语文教师王琼告知汹涌新闻记者:“咱们曾经凭着文字幻想,大约知道有那些东西。周教授有艺术史和博物馆学的根柢,她想到了在图画中复原那些博物保藏的服饰、器皿,让同学们对真实的文物有了直观的形象。”

对三国前史尤感爱好的世界部小学学生支撑项目主管、美籍教师Brandon也聆听了此次讲演。“说到科学教育,咱们西方的教师常用到着手这些比较灵敏的方法。但关于前史文化教育,如同便是听老学者讲。所以我觉得周教授说到的 ‘博物馆教育融入校园教育’,是十分特别的。”

宋庆龄校园的孩子们和周功鑫活跃互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