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都市生活圈资讯正文

启功的厚德载物写错了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01 16:07:25  阅读:5717 作者:责任编辑NO。姜敏0568

咱们先看看这几件书法著作

再看看清华大学的校训石刻

为什么上面这些著作中,“德”字中心没有横画?是写错了吗?

咱们从今世印刷体、电脑体中一眼看出,“德”字的“心”上面有一横,好像没什么争议的。可是,咱们在字帖里或欣赏书法著作的时分,所看到的“德”字却根本都是没有横的。这是为什么?

图/“德”字依次为钟繇、王羲之、智永、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德”字的写法,字中少一横或多一横,其原因并不简略,它反映了这个字在我国文字书写史中的演化进程。除甲骨文较难查找外,“德”字最早的写法,见于周代的青铜器《麦彝》,“双人旁”的半边,只写个“四”字,上无“十”下无“一”无“心”。在西周晚期的《毛公鼎》中,其写法已与子孙的写法附近,但“德”字中心无一横。见下图:

图/先秦“德”字

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心无一横的写法都一向未变。唐高祖李渊曾写过一篇《为男世民祈疾疏》,其间“百口巨细福德”的“德”字中心即无一横。此碑铭拓片现收入《我国书法史国录》中。

从历代经典书法碑本中发现,楷书偶有横画(比方颜真卿等),行书简直见不到有横。

可见,“德”字中心多写一横,在唐中期始见。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学秦小篆变势变体,在他书写的篆书《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心添写了一横。这是“德”字有一横的始见。见下图:

李阳冰这个“小动作”,可视作“始作俑者”,不久书法家史惟则在《荐福寺碑》中,“德”字也加了一横。所以,中唐时期,篆书中呈现了“德”字加了一横的写法,仅仅书法中呈现标新的异体,在典章文献中并不通用,如唐碑《郭府君墓志碑》,字体为楷书,写“大唐武德七年”,“德”字中无一横,能够为这是唐代通行文字书写的典范。

可见,“德”字的这一写法,从唐初至明末清初,均循旧例未变,延至明代仍能够找到佐证。明代官方《永乐大典》第十七卷中的“德”字,无一横,又如宣德年间官方铸造的写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均无一横。再如明南京城墙数百块砖文上,及府县官员及窑工名字,凡写“德”字均无中心一横。

由此可见,从先秦到明代的官方标准中,“德”字中心是没有横画的。

“德”字之中无一横的写法,沿至清初,工作来了一次出其不意的推翻。康熙49年(1710年),下旨编《康熙字典》,谕曰:“勒为成书,垂世永久”。康熙55年(1716年)书成,大学士、陈邦彦在序中写道:“官府吏民,亦有所恪守焉。”在《康熙字典》中,收入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横的“德”字。

图/先秦“德”字

这样的结果是,从清代开端,本来作为异体字的有横“德”字,变成了官方标准,颠倒了过来。“德”字加一横,也成为了民间常规。但对书法家的书写则并不约束,比方邓石如、成亲王永瑆、再如清代全聚德题字等,可见,清代写无一横的“德”字,只限于书法家的“特别写法”。这一标准,沿用至今。

图/始于19世纪末,全聚德烤鸭店招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