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都市生活圈资讯正文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这三种境界令人惊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0-04 22:53:09  阅读:1227 作者:责任编辑NO。郑子龙0371

“全国三大行书”

呈现给咱们仍是三种境地

三种人生,虽然都是即兴之作

却最实在的传达出了最实在的自己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称为“全国三大行书”。行书寻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操控的情感流露。其实“全国三大行书”呈现给咱们仍是三种境地,三种人生,虽然都是即兴之作,却最实在的传达出了最实在的自己。

《寒食帖》部分

全国第三行书:苏轼的“达”境地

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他是稀世奇才!但他却不明白得收敛自己,后由于乌台诗案关了监狱。黄州之贬,使这个单纯的苏轼,变成了老到的东坡。

“全国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分写的。45岁这一年,苏轼宦途不顺,被贬黄州,日子上困顿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菲薄,日子困顿,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断的旱季,海棠先是怒放,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终究却飞落泥沼。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似乎迷失好久的魂灵,已找不到归宿。严寒的炉灶,湿润的芦苇,郁结的烦恼,似走投无路。苏轼心中顿生悲惨,所以,提笔写了这首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本年又苦雨,两月秋萧条。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私自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毛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苍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登峰造极,情感波澜崎岖,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突然扩大,突兀地呈现在读者而前,发生令人提心吊胆的视觉冲击力。

《寒食帖》部分

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穷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软弱之人,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忆历来萧条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透露出东坡在面临如此苍凉环境下,安然面临人世风雨的镇定。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对风雨改变虽灵敏,但总体上仍摇之不浊,处惊不变,失落漠然,任天而动,安然行世。

林语堂先曾谈论苏轼:“总归,咱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终身是欢欣鼓舞,深得其乐,忧患降临,付之一笑。”苏轼的确是一个乐天奔放之人,终身终身虽屡遭政治虐待,成年流离失所,曲折奔走,脚印踏遍了天南海北,一向过着逆旅过客的日子,但他却能努力地寻求自我摆脱,到达常人难以到达的旷达洒脱境地。

回观《寒食帖》,不明白苏东坡字的人会觉得这种字很简单写,可是黄庭坚就说这种字简直美得不得了,由于它是率性而为,自可是不造作,假如东坡居士没有阅历如此苦难,就不会创造出情感丰满的著作。所以它是最难的,难的不是技巧,而是难在心境上不再做作。

《祭侄文稿》

全国第二行书颜真卿的“情”境地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50岁时,吊唁其堂兄颜杲卿的第三个儿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巨大沉痛心境里写的。唐代安禄山暴乱,敌军劝降,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不从,敌军便当着颜杲卿的面把他的儿子颜季明的头砍下来。他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在自己面前断头,颜杲卿仍然坚守着忠实,破口大骂,誓死不降。敌军没办法,只能把颜杲卿的舌头割下来,这便是子孙文天祥正气歌里所提到的“为颜常山舌”典故的由来。

一年今后,颜真卿反扑,克复常山,人们才在废墟之中找到了他侄子的头颅。面临着他的头颅,在悲恸愤慨的心情中写下了这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祭侄文稿》。

为什么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抹改的文字,居然被历代文人称为全国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中每个字都融入了书家最实在天然的情感。行气随爱情崎岖不断调整,笔下没有顾及到工拙,到处有圆点涂抹,让人激烈地感触到正直的颜真卿爱情的崎岖改变。

最初几行,字的巨细改变不大,节奏缓慢,字势冷静。这是痛定思痛、悲愤郁结的沉吟。

《祭侄文稿》篇首

最值得注意的当地是第二行被圈掉的部分。为什么将“从父”两个字涂掉,改成“第十三叔”?要知道,咱们往往信口开河的话,才是咱们的真话,后边涂抹的部分,是咱们想要更严肃的润饰。你可以看到颜真卿信口开河的话是“从父”。

可见,他十分心爱他的这个侄子,虽然在古代,“从父”便是“叔叔”的意思,可是从字面上,从父的感觉比叔叔要接近得多。在颜真卿眼里,这个侄子就像自己的儿子,他在后边也讲到,在他们下一辈中,最有才调人品最好的便是颜季明,他特别疼爱这个侄子。

《祭侄文稿》第8-13行

从第八行开端,跟着爱情的激起,字的轻重巨细错综而出,字行也开端歪斜,并有大面积涂抹,颜真卿愤恨之情开端涌动。

《祭侄文稿》第14-18行

到第十四行的“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苛虐”时,对奸臣的义愤,对乱贼的仇视,对亲人的哀伤,悲喜交集,一齐迸发于胸间。这说明了颜真卿写此稿时的仅有准则便是一任爱情的倾注,而不复较其书体是真,是行,是草,因此到达了合情即合理的艺术境地,充满了对安禄山叛军的刻骨仇视和对贤侄、亲人们的无限思念及深切哀悼。

“呜呼哀哉尚飨” 文末情感到达极致

后文转到对侄儿的抚念与哀悼,由行入草,并有多处改写,颜真卿似乎进入情感的旋涡之中,笔势绵绵,有如老泪滂沱,不能自制。尤其是祭文最终的“呜呼哀哉,尚飨”,颜真卿的悲愤痛心之情到达了极点,情感总算挣脱了法度的捆绑,笔下简直“书不成字”了,到达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境地。

咱们纷歧定能了解颜真卿在那个年代的爱情,但亲情这种东西,穿越千年却从未改变过,假如你也曾领会过相似的痛楚,假如能穿越千年,就能读懂颜真卿。情到浓处方为真。

全国第一行书:王羲之的“醉”境地

文人与酒,鱼水难分,古来如此,而那些艺术家的形象,在酒后却愈加实在,他们的品格,也在酣醉中益发巨大。郭沫若曾言:当李白醉了的时分,是他最清醒的时分;而李白清醒的时分,则是他模糊的时分。

其实,何止李太白?

被称为“全国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书写心境则与《寒食帖》、《祭侄文稿》相反,则是在醉境下完结的。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著作。他出生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指的便是东晋的两大贵族王导和谢安。

兰亭雅集图

33岁时,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会集写出了《兰亭序》。其时是阴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来到绍兴兰亭,这一天依照风俗人们都到水边嬉游,感触春意,有洗去秽气的涵义。

等洗洁净了,还可以坐在小溪边玩个游戏。把酒杯放到水里,让它自在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喝酒,美其名曰曲水流觞(音商),觞便是酒杯的意思。文人雅士玩得更高档些,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得作诗,憋不出来就得喝酒。

文徵明《兰亭序图》部分

跟着酒杯一次又一次的从上面往下漂,被罚酒的人越来越多,诗作也是越来越多,当有三十几篇诗作呈现的时分,有人提议要把这些诗作聚集起来,预备出一篇诗集。

出诗集当然就要写一篇序文,谁来写?咱们想来想去就说王内史仍是您老来吧。王羲之见推托不掉,就借着酒兴,带着几分醉意一气呵成,草拟了一篇序文,便是《兰亭序》。

其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又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地,所以他感叹说,其时一定有神仙在帮助我,不然我是写不出来的啊!从这方面来看,《兰亭序》的诞生是偶尔的。

《兰亭序》 部分

从小,咱们就常常被教育“字如其人”,所以咱们就描摹各种字帖,学着写各类名家的字,期望可以写出规矩的字体。其实,艺术难的不是技巧,而是心境上的不再做作。许多时分,假如咱们不能了解写字人的心境,那么描摹出来的字再像也仅仅技巧上的提高。

王羲之的“醉”,颜真卿的“情”,苏轼的“达”,三种心境,三种人生。三大行书虽然都是即兴之作,却最实在的传达出了实在的自己。

一件著作,只要能实在传达出自己心境的时分,咱们才干最大程度地感觉到它的美,做人亦如此。做实在的自己,不要为了取悦他人或企图成为某个人。做你最原始的自己,比做任何人的复制品都来得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