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都市生活圈资讯正文

由唐入晋是学书法的真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9-28 16:23:51  阅读:863 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晋朝是书法艺术开展的一个极峰期,艺术成果适当高,这是因为晋朝人离汉魏不远,有很多撒播下来的墨迹可供他们描摹学习,师承上又是宗族亲朋间相传,如韦诞将书法教授给卫觊,卫觊传给卫恒和卫夫人,卫恒和卫夫人传给卫的中 表,也便是书圣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王旷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给王献之,王献之则传给了羊欣……他们都是口传手授,平常潜移默化,转益多师又勤于刻苦,天然 也就简单有所成果,加上几种书体到了晋代都已适当老练,他们又都是通晓这几种书体的名家高手,因而也简单融会贯通而自成一体。再有晋代的人“丰神疏逸,姿 致萧朗,崇尚清谈,专注艺事,视功利如烟云,以天然为规律,不激不励,风规自远”。所以说,晋代的书法韵胜度高,这也是“风会所驱,势有必定”。

周朝的时分,史官以大篆来教童子;汉朝的时分,以书法来选用 官员;晋朝的时分,设置了书学博士(“博士”一词便是源于此),唐代则全面地采纳这些办法,而且还设立了专门培育书法人材的“书学”,在唐代的最高学府 中,有六种校园,它们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第五是书学,铨选人材的条件,有四个方面:一是身,二是言,三是书,四是判,第三便是 书。可见书法在唐代,十分受注重。

唐太宗李世民崇尚二王书法,他叫王子都要学习二王书法,每帖 都要临写五百遍,他自己也十分热爱王羲之的《兰亭序》,让赵模、冯承素等书法家描摹,然后作为奖励,颁赐给权贵朝臣。还为王羲之作传,自古书家得帝王作 传,享此荣誉的仅此一人,一时士大夫都来宗法王右军。虞世南本是亲承智永禅师的教授,深得智永的笔法,智永又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因而,虞世南也是王羲之 的嫡派书派,太宗也曾向他学习书法。就连出自北派书风的欧阳询、褚遂良,为了投合太宗的意趣,也不能不旁习右军。弘福寺的和尚怀仁,授命遍搜王羲之的行书 笔迹,集成了《圣教序》。便是到了武后时,她也曾向王方庆索求右军遗址。由此可见,初唐崇尚王羲之的习尚,是多么的盛行。由此还可见初唐书法与六朝和晋代 的书法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称得上是一脉相承。

后来的人学习晋代人的书法,以为要从初唐的书法学起,大体原因有两种:

一、是初唐的书法家,承继了六朝人的书法,他们以晋代人的书 法垂范作则,横直斜正、各尽其体、各尽其势,正如苏东坡所说“短长肥瘦各有态”,以天然为法,法外求法,所以说晋朝人的书法是一应俱全、改变奇特,没有穷 尽;而唐朝的书法1、是王朝新建、百废待兴,全部都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确保有一个正常的次序来开展社会的各项事业,书法天然也不能破例;2、是与帝 王的偏好和倡议有关。由此看来,唐代的书法以晋人为法也是天经地义。唐代的书法家将晋人的书法归入到规律中来,从此也就有了横平竖直、点画整齐、形体规则 等规则,唐代的书法是法内求法,是在晋人的书法内求法,晋人的法已成“定法”,因而,唐代的书法也就受到了晋人的限制,这样也就少了天趣,而有了规律和规 矩。若是循着这样的路子写下去,也只能是重规叠矩,天然而然地就会使自己的六合越写越小。而初学书法的人,若是反其道而行之,先学规则,后学变通,这又不 失其为一条由唐入晋的正确途径。

二、是初唐的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他们曾亲眼见到过晋人的墨迹,从中能够清楚地看到晋人的用笔、用墨以及神彩气韵,因为心摹手追的是 真迹,所以描摹学习也简单上手。初唐后,魏晋人的墨迹已渐入内府秘藏,外人已不简单见到。其时撒播的双勾本,一些好的版别,又为人所宝爱,密不示人,还有 一些版别是一勾再勾,点画肥瘦也难免失真,差之毫厘,谬之千里。韩愈曾说“羲之书法呈姿媚”,很显然,韩愈所见的或许便是这些版别,所以才会有这样有失公 允的谈论。还有一些伪迹本,不学尚可,一旦学了,积习反而难改。所以,黄庭坚说“学习晋代人的书法要从初唐下手”。说的也便是初唐书法家的书法,既有唐人 的规则法度、又有晋人的风仪遗韵,由此入门,学成规则,自可登堂入室。正如赵孟頫所说“得古人真迹数行,用心学之,便可名家”,说的也便是这个道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