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都市生活圈资讯正文

防汛可拾古慧为今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4-21 20:15:31  阅读:2707 来源:腾讯生活 作者:责任编辑NO。杜一帆0322

寒来暑往,话阴晴冷暖;

街头巷陌,论气候万千。

微谈天014期

2020年3月28日我国入汛。

跟着暴雨连续“突击”全国各地,防汛抗洪“防御战”的号角正响亮响起。

事实上,纵观我国前史,防汛抗洪的传统简直与华夏文明相同源源不绝。即使没有精准精细的监测预告预警技能、高效机动的应急联动机制,古人仍然创造出灵渠、木兰陂、龙腰渠、琵琶洞等一系列防汛抗洪的“奇观”,它们中的一部分工程至今仍然泽被后人。

灵渠,坐落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国际上最陈旧的运河之一,有着“国际古代水利修建明珠”的美誉。

木兰陂,坐落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闻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好并发挥其水利功效。

黄鞠灌溉工程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掌管兴建,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体系,是迄今发现的体系最齐备、技能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2017年10月10日,该工程当选第四批国际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老祖宗的防洪才智是否仍然值得咱们学习?

今人又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今日咱们就来聊一聊古人的防洪之道中可以“古为今用”的部分

防汛,重拾“古慧” 巧为今用

跨过古今,汛期的风雨总会对人们的出产日子形成阻止,而在灾祸性气候频发多发的华南地区特别如此。暴风、暴雨、风暴潮……为了处理频发的灾祸,古人曾竭尽所能,在悠悠前史长河中留下很多的才智结晶,对今世防汛仍有值得开掘的启示。

“集万涧而汇一川,故有无量之源;障一川而济万井,故有无量之泽。”在《重修木兰陂记》中,宋人郑樵如此写道。尽管办法各异,但古人遍及喜欢寻求永久性的办法,期望自己兴建的工程或采纳的办法可以保证“江河永固”。因而,在手法的挑选上也就分外稳重,总是深思熟虑。这样的稳重使得我国古代留下许多历经千载依旧可以发挥作用的伟大工程。在当今快节奏的日子中,这种稳重的精力更显弥足珍贵。它告知咱们,关于防汛这样体系性强、影响广泛的工程,不但要寻求完成任务的功率,更要保证防灾减灾的“质量”。

“不谋大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古人的防汛才智,另一种值得学习的便是其整体性思想。灵渠兼具航运、灌溉、防洪功用,黄鞠灌溉工程对当地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修建前史文化研讨中心主任吴庆洲以为,我国古代防汛最值得学习的经历便是每一个古代城市都有一套完好水系,包含护城河、湖泊、坑塘等,且每个城市量体裁衣、各不相同,终究依托流入天然水系排水。假如这些水系得以保存,降雨可以很快排到就近水体中,不会发生内涝。现在我国城市的内涝问题,或多或少源自城市规划初期排水体系的缺位。既然在现已成型的城市中扩展、挖深下水管道困难重重,咱们无妨重拾古人的防汛才智,使用明渠、河道作为排洪干道,多凭借天然水系,顺水推舟,或许可以在处理内涝问题上更进一步。

多引荐

我国气候报社 出品

审阅:段昊书

谈论作者:刘钊

微信修改:狸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