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都市生活圈资讯正文

俗话说耳听为虚目睹为实。孔子目睹也纷歧定为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3-23 16:50:28  阅读:8055 作者:责任编辑NO。谢兰花0258

俗话说:“ 耳听为虚,目睹为实。”孔子:目睹也纷歧定为实!

有句常用俗话,叫“耳听为虚,目睹为实”,是描述不要轻信风闻,看到的才是现实。听来的风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实在的。是谓亲眼看见的比传闻的要实在牢靠。

“耳听为虚,目睹为实”的观念,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汉室皇族的刘向就说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说苑·政理》)”意思是说,耳朵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亲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手操作的。刘向在这里讲的是为官之道的。

那么,目睹就一定为实吗?其实也不尽然。比刘向更早的孔子,就曾说过,“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行信”。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按理说,人们应该信任眼睛看见的,但是,亲眼看见的也纷歧定是实在可信的。孔子为何有如此感叹呢?本来这与他的一次亲身经历有关。

孔子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治国抱负,曾带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说是列国,实际上的意思便是在现在的山东、河南两省散步。最西到过河南洛阳,最南止于河南信阳(楚国负函)。

孔子虽有兼爱全国的抱负,惋惜的是,各国的国君们对他的抱负却嗤之以鼻,孔子就一路南行。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63岁的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七天七夜粒米未进,为了活下去,孔教师大白天的躺着睡觉,让学生颜回外出乞讨。

颜回讨米回来后,又生火烧饭。饭快要熟的时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这下不高兴了,老子还没吃吃呢,你小子倒先偷嘴了,看你平常体现得那么温文孝顺,本来都是装的。

纷歧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伪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工作,而是编了个瞎话,来挤兑颜回:“刚刚梦见我的祖先,我自己先吃洁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多聪明啊,知道教师这是指桑骂槐地击打自己,赶忙回答道:“教师,工作并不是你幻想的那样。方才是由于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现在粮食这么难弄,丢掉了太惋惜,所以,我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完颜回的话,脸上实在有些挂住,长叹一声,对众子弟说:“唉,是教师错了,我是太信任自己眼睛看见的了,但是眼睛也纷歧定可信。”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午睡,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zèng)中而食之。少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然后馈。”颜回对曰:“不行,向者煤炱(tái)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行信。”(《吕氏春秋》)

有时,眼“瞎”,是源于心“盲”。咱们认为看到的是实在的,其实是咱们心所想,而误导了自己的判别。人们知道事物,总是有各自限制的,这便是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假如想要了解事件本相,就得跳出心里的重重大山,这样才会做出镇定、沉着的判别。

所以,孔子接着又检讨自己:“所恃者心也,而心犹缺乏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咱们是应该信任自己的心,但是自己的心也不行以信任,要想了解一个人,实在是件很以难的事。

“耳听为虚,目睹为实”,它是说听他人和解自己看到是不同的,看到的可所以实在情况,而听人讲往往是虚伪的,道听途说,没有亲眼所见就不要信任。但目睹是不是一定为实呢?其实纷歧定。由于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如眼睛看到的是假象,把假象误认为是真象,就会把虚误认为实了。

看来,仍是刘向说的有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实践出真知,也出本相!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